“因为是带着一群智力残障孩子来参赛,又是在疫情期间,来陕西之前我们也很忐忑。令人惊喜的是,陕西的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周到。从孩子们房间里面一些用具的精心准备,到运动员餐厅对食物的细致处理,再到比赛现场竞赛组织环节的贴心设置,组委会甚至连一些细节都替我们考虑到了。今天比赛圆满结束,在回家之前,我要向残特奥会所有工作人员、志愿者说一声谢谢!”10月28日,河北特奥乒乓球队领队常莉旭说。

和常莉旭有同感的人还有很多。本届残特奥会,以人为本的办赛理念被很好地落实。在服务好运动员、保障好赛会活动的同时,陕西也为自己赢得了掌声和大拇指。
作为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东道主,陕西自筹办之初,就致力于办一届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盛会,并提出了“全民全运 同心同行”的十四运会主题口号和“点亮梦想 为爱起航”的残特奥会主题口号。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运惠民、全民喝彩等成为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美丽注脚。
在筹办本届全运会的过程中,陕西结合实际,将大量高水平赛事下沉到区县,满足群众观赛需求,普及了相关体育项目知识,推广了体育文化,实现了用竞技体育引领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初衷。
十四运会沙滩排球比赛在大荔县,中国式摔跤比赛在合阳县,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橄榄球比赛在西安鄠邑区,山地自行车比赛在黄陵县;残运会赛事遍布西安、渭南、铜川多地;特奥会主会场设在宝鸡……这些群众平日里很少能接触到的体育赛事活动,因为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举办变得近在咫尺,受到了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很多人因为去现场观看了十四运会比赛,被一些“新鲜”的体育项目“圈粉”,就此成为爱好者、练习者、推广者。
浐灞生态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是位于西安主城区东北部的新区。近年来,当地迅速增加的居民数量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的不平衡曾饱受诟病。如今,以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为核心的大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使用,令辖区群众交口称赞。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延安新区、西咸新区、西安鄠邑区等多地,以及韩城西安交大基础教育园区、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等多个高校新校区。51座遍布陕西的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竞赛场馆保障了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各项目比赛精彩举办,并将在赛后向社会全面开放,成为当地群众健身的好去处。这些或新建、或改造提升的体育场馆极大提升了陕西各地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水平,提升了场馆所在地周边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这只是十四运会惠及陕西群众的一个缩影。如今,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增长至1.97平方米,体育场馆低收费、免费开放成效明显,健身工程实现社区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已超过1640万人。
为确保参赛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及入场观众的参赛安全、观赛安全,陕西严把疫情防控关口,开发建设“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疫情防控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端疫情防控,使赛事期间疫情防控更加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同时坚决贯彻落实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健康监测三大政策,实施全流程疫情监控,为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的顺利举行及涉赛人员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回首百年路,“人民至上”四个字力重千钧,始终是我们党奋勇前行的价值追求,始终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陕西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办始终,映射出新时代陕西的使命与荣光,更书写了中国人民逐梦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