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女子赛艇队教练曹棉英(前一)带领运动员备战十四运会。
“注意,大家保持节奏。加油,快到终点了,再加一把劲儿!”7月26日,天气炎热,位于杨凌的省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省女子赛艇队8名队员在教练员曹棉英的指挥下,竭尽全力、整齐划一地背向终点划行。烈日下,如织布梭子的船艇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快速前行,平静的水面泛起了一道笔直的涟漪。站在摩托艇上用大喇叭不停地向运动员喊话的曹棉英英姿飒爽,但她的声音已变得沙哑……
“一堂训练课下来的确挺累,不知要喊多少话,如果不大声点儿,运动员是听不到的。”今年53岁的曹棉英,曾是国家队女子赛艇队教练,2017年,她从浙江来到陕西执教女子赛艇队,在陕西执教的生涯中,她与陕西运动员风雨同舟,向竞技体育高峰持续攀登,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之为“曹妈妈”。前不久,曹棉英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命名为“2019年度岗位学雷锋标兵”。
为赛艇而生无怨无悔
“为赛艇而生,无怨无悔。”谈到她的运动生涯,曹棉英快人快语:我此生与水结缘,虽然过得辛苦,但乐在其中。
曹棉英,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当运动员时曾获亚特兰大奥运会双人双桨亚军,世界赛艇锦标赛女子2000米四人双桨冠军。
20世纪60年代,曹棉英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一户普通农家。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让她自幼养成了一股不服输和不怕苦的倔强劲儿。
1984年,17岁的曹棉英与赛艇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赛艇运动生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曹棉英一步一个脚印,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1986年,曹棉英荣获全国赛艇锦标赛女子单人双桨冠军;1987年在全运会上荣获女子双人双桨冠军;1988年取得了汉城奥运会的入场券;1992年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1993年,赢得世界赛艇锦标赛女子四人双桨赛的冠军;1996年取得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双人双桨无舵手赛银牌。
执教国家队后,曹棉英的弟子在2006年的世锦赛上连夺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女子轻量级四人双桨2枚金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曹棉英培养的运动员获得女子四人双桨决赛冠军,一举打破了24年中国赛艇队无金牌的纪录。
一切为了全运会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任俊保介绍,省赛艇女队成绩不理想,高水平运动员缺乏,选拔上来的苗子基础也相对薄弱,如何挖掘、培养有潜力的好苗子,成为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十四运会备战周期的当务之急。
2017年12月,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聘请曹棉英来陕担任女子赛艇队主教练,承担夺取十四运会金牌的任务。
刚到陕西队的曹棉英首先从运动员的训练作风抓起,改变运动员的懒散习惯。通过大运动量训练,磨炼运动员的心智和承受各种困难的能力。
“如果没有最特殊的天气情况,我从不更改或停止训练计划。”曹棉英说,“严厉”是每位教练员必须做到的行为准则。遇到雨天,曹棉英总会站在雨中指挥训练,队员们则会被她安排在帐篷里训练。“以身作则”是曹棉英的座右铭,体现在平时一点一滴的训练中。
去冬今春,省女子赛艇队先后赴云南、浙江千岛湖等地训练,这期间曹棉英言传身教,严格要求队员凡是按规定要完成的运动量,不得打半点儿折扣。
在千岛湖训练期间,曹棉英虽然离老家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家中又有年迈的老母亲,但曹棉英难得回一趟家,即使偶尔回去一次,她也总是匆匆看一眼老母亲,当天就赶回训练基地。
队员们亲切地称她“曹妈妈”
随着十四运会的日益临近,位于杨凌的省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的陕西赛艇女队备战气氛也日趋紧张。运动员没有节日、没有星期天。早上五点半起床进行体能训练,8点半开始划船实战训练,每天划船数十公里。曹棉英和她带领的12个姑娘已习惯了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无论是在跑道或是在拉力机旁,或者是在水波浩渺的湖面上,都能听到曹棉英那略带沙哑的喊声:“加把劲儿了,姑娘们!加把劲儿了……”
烈日下,曹棉英的脸被晒成了“包公”,她不管不停,队员们水平的提高,就是她最好的“防晒霜”。已53岁的曹棉英,经常会陪伴运动员划着船艇完成水上训练任务,队员们每一个细微错误的技术动作,都逃不过她的“法眼”。
曹棉英与队员们住的距离比较近,她会经常去宿舍看望队员们,和她们聊天、谈心。每天早上,曹棉英都比运动员早到餐厅,紧盯体重轻的运动员,只要她给个“眼神”或伸出4个手指,运动员就知道今天得吃4个馒头。
曹棉英发现陕西娃爱吃面,吃蔬菜和高蛋白偏少,就会监督运动员增加蔬菜、水果、蛋奶的摄入量。为了增强队员的体质,每天晚上她都会亲自下厨为队员们做营养晚餐,并“逼”着队员们吃下去。如果遇到运动员身体不舒服,她就会陪着去看医生。
今年母亲节,队员们自发为她献上蛋糕,并合唱一首《感恩的心》,还亲切地呼唤她“曹妈妈”。“当时我激动得掉下眼泪。”曹棉英感慨地说,平时的训练对她们要求很严格,担心她们会有意见。结果,孩子们的举动令她感动不已。
“十四运会,陕西女子赛艇队,没麻达!”曹教练用刚学会的陕西话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毛毛 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