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多措并举推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榆林市多措并举推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时间: 2020-11-05 16:5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近年来,榆林体育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全市追赶超越和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战略布局,按照省体育局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利用“三项机制”,凝聚共识,改革创新,以群众体育广覆盖、竞技体育创佳绩、体育产业增效益为重点,多措并举,不断厚植体育事业发展基础,真抓实干、奋力开拓,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竞技体育跨越发展

近年来,榆林竞技体育发展一直坚持金牌和人才输送战略,培养了一批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连续四届省运会金牌榜位居全省前三,人才输送工作连续三个省运会周期位居全省第一,累计为国家和省上输送1000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有5人参加奥运会,先后获得奥运会银牌1枚、铜牌1枚、第四名1个,世界杯、世锦赛金牌9枚,亚运会、亚锦赛金牌11枚,全运会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8枚。


在本届省十六运会上,榆林市共有762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了全部比赛的20个大项。共获得金牌290.5枚、银牌103枚、铜牌134枚,金牌榜位列全省第二,总分17131分,位列全省第三,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金牌总分双三”的奋斗目标,并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取得省运会金牌榜第二位。 


群体体育工作蓬勃发展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榆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先后举办承办了“清爽榆林”沙地越野车、沙地铁人三项和吴堡国际黄河漂流赛、“沿黄公路”全国自行车赛等一大批中、省、市品牌赛事。


“十二五”以来,各类规模性群众体育赛事达1200余次,参与群众累计达150多万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5%,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积极实施各类体育惠民工程,共实施228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91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45个城市社区路径配送工程,18个全民健身示范带工程,实现了全市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和城市社区路径配送工程全覆盖。


全市目前建成体育场馆的县市区有定边县、靖边县、神木市、府谷县、子洲县、绥德县、吴堡县、清涧县。剩余4个县区正在加快建设进度,力争2020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全市共建成体育社团230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387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1146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全面开展,全市成立14个国民体质监测站,每年实际检测人数在2万人次。


体育产业步伐加快

近年来榆林市累计销售体育彩票近43亿元,为中、省、市筹集公益金近13亿元;销售网点从2002年的12个增至2017年底的540个,年销量从2002年的1200万元增至2017年的6.87亿元,今年截至9月1日,已销售6.53亿,同比增幅52%。市级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加快步伐,2017年11月9日,承接全国十四运会拳击比赛的拳击馆奠基开工。


2018年8月2号,体育中心、东沙文体馆动工兴建,东沙文体馆占地约78亩,总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3亿元。主要由体育综合馆、剧院和综合商业等内容组成的建筑群体。榆林市体育中心是2022年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的主会场,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包括32000座的中型甲级体育场,6000座的大型甲级体育馆,2200座的中型甲级游泳馆等。这些项目将构建起展示榆林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综合平台,成为榆林的新地标。同时也必然带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全力推进全民健身

全面实施《榆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构建面向大众、便民和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最基本的体育服务。出台《榆林市国民体质白皮书》,分析国民体质,研究健身指南,帮助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积极承接承办大型群众体育赛事

以举办榆林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黄河漂流赛、沿黄公路自行车赛、全国历史名城乒乓球赛等大型赛事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全民健身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榆林的城市影响力,为榆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每年全市举办大型群众活动220次以上,其中市本级25次以上,主要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委托体育社团组织、商业赛事运营公司组织办赛。多项赛事已经成为常规赛,榆林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已经办4届,榆林市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公开赛办了8届,榆林市足球联赛办了9届等等,这些赛事有力的推动了榆林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同时,各县市区也将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实现了一县一品特色的优质赛事。


全面改善群众体育基础设施条件

全面改善群众体育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六边工程”,不断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结合榆林市建设“晋陕宁蒙最具影响力”城市和创建国家宜居城市,发挥体育在民生事业中的独特功能,邀请国内知名的3-5位专家对我市城区15分钟健身器、健身路径进行5-10年的整体规划设计布局,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将继续做好体育健身器材配送工程,每年投入500万,优先安排实施一批贫困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年争取200万左右在广场、公园、社区、绿地增加健身步道和体育设施;规划建设“陕北革命老区红色健身步道”。榆林市非常重视各项体育惠民工程的管理与监督,与各项目实施主体签订《榆林市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协议书》,成立专项督查组分赴各县市区对体育惠民工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数量与质量。每年和市委宣传部组织实施全民健身示范村评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优秀的全民健身示范村,并给予挂牌奖励。


体育组织建设和体育骨干发展迅速

市本级现有协会 26个,俱乐部35个。每个协会每年必须举办2次以上活动,俱乐部1次以上活动。每年年末召开座谈会,各协会、俱乐部汇报工作情况,并拿出第二年的活动方案,市体育局经过研究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加大体育骨干队伍培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水平,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将培训班深入到各县市区分别举办,只要县上有需求,我们邀请省市培训老师赴基层进行培训,培训老师的一切费用由市体育局承担,大约每年培训24场以上,每年新培养发展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1200人以上。

同时,每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60名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给予奖励。


科学健身指导与国民体质监测全面推开

全市建成国民体质监测站点14个,市本级2个,分别在世纪广场、市全民健身中心一楼,总投入260万元。在市体育局官网建成榆林市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各县市区每监测一人都进去数据库,将利用“大数据”,研究分析体质变化,每两年出台《榆林市国民体质白皮书》。


2013年榆林市给各县区配备了国民体质监测器材,各县市区成立了监测站点,每年按照县区人数比例进行监测,纳入到市局对县区的考核指标中,每年全市监测2万人,各县区都能积极配合完成。榆林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开展比较早,各县区监测器材有损坏,还希望省局能够多多支持。现阶段榆林市体育局正与市卫计局正在积极协商,争取将运动康复医师来请来坐诊或远程义诊。


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精品赛事

充分发挥榆林地域优势,打造符合区域特点的体育精品赛事。将围绕榆林沙漠地域优势,利用毛乌素沙漠区域内人烟稀少、沙地柔软、地形微起伏的地貌特征,在不破坏环境的原则下鼓励支持建设汽车越野主题公园、自驾车营地、大漠跑马场、大漠驼场、徒步、生态滑沙场等沙漠体验项目。榆林市成功举办的沙漠高尔夫赛、沙地越野车、沙地铁人二项、全国重装徒步沙地越野赛、沙地摩拖车赛等,为榆林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地域特征的新路子,对未来体育赛事产业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结合榆林冬季气温较低,时间长,有适合开展冰雪运动项目的基础条件,将依托红石峡、榆溪河等水域建设榆林市冰雪运动基地,重拾榆林冰雪运动的往日蓬勃。


发挥“体育+”功能,推动融合发展

发挥“体育+”功能,推动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品牌赛事,盘活好、经营好、宣传好榆林市体育设施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各县区也要立足榆林地理、人文优势,认真培育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地方特色突出的体育旅游服务项目,不断拓展体育商业服务领域范围和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使多元化的体育产业成为体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