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起源与发展
时间:
2022-03-08 11:24
|来源:
分享:
胎儿在母体内,是漂浮在羊水里,这早已被现代医学证明。以此推断,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携带先天的游泳基因。远古时,人类与水就相伴而生,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西方有挪亚方舟的故事。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世界不同地区,不同人种、不分男女老幼都有游泳活动以及人与水的丰富记录。
“游泳”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在奥运会、全运会上它有可能指不借助任何器械实现人体在水面或水下运动的形式,它是一大类项目,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游泳,如蛙泳、仰泳、自由泳等,也可能包括跳水、水球等项目;日常中,人们使用“游泳”一词专指人体在水里靠自身能力向前移动的运动形式,此为传统意义上的游泳。游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许多方面有着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替代的作用。概而观之,在竞技运动众多比赛项目中,游泳运动素有“运动之王”之美称。游泳项目较早就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很早举行地区性比赛。比赛形式多种多样,细分项目多达 30 多种,充分说明这项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游泳运动,几乎是人皆喜欢的大众化体育项目之一,可谓男女老少皆宜。正因为游泳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国内外很多中小学、大学均对学生提出了游泳技能的要求,比如清华大学将游泳列为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并且与学位直接挂钩;参与游泳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游泳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自古至今,无论是为了捕猎,逃避猛兽,发生水战,抑或是水上遇难时得以自救,游泳是重要的求生技能之一。游泳产生于居住在江、河、湖、海一带的古代先民。远祖为了生存,必然要在水中捕捉水鸟和鱼类作食物,正是通过观察和模仿鱼类、青蛙等动物在水中游动的动作,他们逐渐学会了游泳。
我国海岸线漫长,江河海湖泊等水域星罗棋布,为人们学习游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游泳在中国古代称作“游术”,依据史料记载,古代人初学游泳时“为避免溺水丧生之危险,往往借助于一种具有一种漂浮力的东西——匏(即瓢葫芦)”,大约春秋时代出现水戏,亦称“水嬉”,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水上娱乐方式。其后又相继出现了潜水、撮弄、竞渡、没水抢金瓶、水秋千、水上歌舞等多种形式。
我国文献关于人类游泳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诗经》出现“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描摹游泳的诗句。春秋战国时期,游泳作为一种节俗而广为盛行。汉魏时期形成了端午节游泳比赛的民间习俗,时称“戏水”。敦煌莫高窟壁画、西藏布达拉宫壁画等,都生动展示了古人戏水娱乐的画面。
汉代时,游泳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形式全面普及。当时,统治者为了方便人们游泳,还出资在长安建造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太液池”(类似后世的游泳池)。为喜爱游泳的众人提供了学习、提高技术的交流条件,《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游泳姿态方面的记载:“游者以足蹶,以手杼……”,说明当今比赛的许多游泳规定技术古已有之。而长江中下游及南方某些地区,民间已经开始举办游泳比赛了,每至暑热季节,常有“喜泅之徒”,前往参与“弄潮之戏”。大致而言,流行于南方的“弄潮儿”,与盛行于北方的“游龙门”(黄河咽喉),是两种具有高难度的水上运动。
弄潮是一种特殊的游泳活动,具有极高的惊险性,此项活动大约起自唐代。中唐诗人李益在《江南曲》中说:“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表明弄潮活动在当时很受年轻人喜爱,应该是一种惊险水上运动项目。宋代,弄潮又有了极大发展,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娱乐表演。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每年八月,钱塘江大潮乃“天下之伟观也”。每逢大潮期,临安城人车倾城而出,沿江搭建观潮彩棚。海面上,潮水如玉城雪岭,遮天蔽日而来。此时,数百游泳健儿,手执彩旗或清凉小伞,各系绣色彩带,迎潮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显示了游泳者高超惊险的技能,而民间富人、官宦和贵族,则争着赏优胜者银彩。
宋代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为了满足市民的娱乐需要,原本一些军事体育项目都演变为娱乐活动,并有了专业表演艺人,此时的游泳也成为表演娱乐项目。据《宋史 · 礼志》记载,在北宋汴梁城的金明池中就曾举行过游泳比赛,比赛的方法是“掷银瓯于波间,令人泅波取之”。银瓯是游泳者追求的目标,也是奖品,最先到达目标取得“银瓯”者即是头名,获得奖品。这种比赛很受观众欢迎,“岸上都人,纵观者万计”。后来,这种比赛在民间演变为“追鸭子”游戏,于每年端午节龙舟竞赛后进行。水中投放活鸭,任其逃逸,善游泳者入水捕捉,河岸上观众欢呼鼓劲,“追鸭子”游戏成为当时节日最受欢迎的民间活动之一。
此外,宋代还创造了水秋千表演,即在船头的秋千架上跳水。“有两画船,上立秋千,百戏人上蹴秋千,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 。彩船上立着高高的秋千,一个人登上秋千,高高荡起,当身体与秋千的横架接近平衡时,突然从秋千上腾空而起,翻筋斗,然后跳入水中。这种荡秋千的跳水表演,较之今日的跳板、跳台跳水,难度应当更大。因为只有在秋千荡平的一瞬间,旋即跳离秋千,才能跳出好成绩。如果稍早或稍晚,随着惯性作用,表演者就极有可能摔在船板上。由于水秋千表演的难度极高,每年只在端午节的宫中宴会上才有表演。平时,即使皇宫中的人也很少能看到。水秋千也像弄潮一样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似乎只在宋朝有人表演,宋以后的史料再没有记载,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水上运动表演的“绝活”。
总而言之,游泳在我国历史悠久,参与度相当高,集运动、健美与娱乐于一体。而在古埃及,早期的游泳活动,只被视为贵族子女教育及士兵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直至 18 世纪末期,工人阶级参与游泳的时间及机会增多后,游泳才开始成为一种在社会各阶层普及的活动。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海岸线通常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地域分界线。至此人与水之间的关系越密切、更有现实意义,人类的游泳与舟楫技能变得愈加重要,甚或成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生存权利的基本保障。
1828 年,英国在利物浦乔治码头修造了第一个室内游泳池,这种泳池到 19 世纪 30 年代,在英国各大城市相继出现。1837 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游泳组织,同时举办了英国最早的游泳比赛。1869 年 1 月,在伦敦成立了大城市游泳俱乐部联合会(现英国业余游泳协会前身),并把游泳作为一个专门的运动项目正式固定下来。并随之传入各英属殖民地,继而传遍全世界。
游泳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并且得以长足发展,只是近 100 多年的事。人们通常所说的比赛是竞技游泳。竞技游泳源于英国及澳大利亚,后来传入其他国家,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世界各国的游泳比赛开始普遍起来,游泳总会亦相继成立。英国业余游泳总会(前身为都会游泳总会)于 1869 年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游泳总会。在 1850 年至 1860 年间,英国与澳大利亚皆举行游泳比赛。当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于 1894 年 6 月 16 日在巴黎举办时,游泳已被列为 1894 年的奥运项目之一。竞技游泳主要比赛形式包括自由泳、蛙泳、仰泳、蝶泳(又称海豚泳)和由这四种游泳组成的个人混合游泳,以及接力游泳比赛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