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 2022-12-01 12:00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武术,又称为功夫,近代称为国术。国人对这项运动可谓耳熟能详,但如果让我们具体解释、介绍一下武术,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和答案。从字面理解,止戈为武为消停战事而来,可以强身健体、防御敌人的进攻,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即为方法、技术,武术就是制止战事、争端的技术。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传承深远,是民族的传统瑰宝,其内容丰富、样式多样,风格独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提炼和优化,现在的武术运动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民众业余文化生活和健身锻炼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武术项目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通过武术影视作品,以及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华武术已开始传播、广泛流行于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武术是我国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每年全国各地的官方、民间组织的武术比赛比比皆是。

参赛人数众多,受众广泛,群众基础好。同时武术也是亚运会等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2008年,武术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北京奥运会。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可谓自人类活动开始,就逐渐出现了武术的雏形。先民们从防卫、狩猎等生产活动中逐渐获取了拳打、脚踢、躲闪、腾挪,以及使用器械劈、砍、刺、击等技能。虽然这些技能技术单一,且未能脱离生产生活的范围,但却是武术的发展基础,形成了武术的最初形态。之后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氏族时代常常发生部族间的战争,战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在部族内部传承,从而促进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

夏商周时代是武术成形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在军队训练中使用武舞,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周代在等学校中把射、御列为六艺学习的内容,武术比赛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礼记·王制》有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的记载,就描述了当时武术比赛的形式。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各国都很重视武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曾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武术人才,比试中已经很讲究技术技巧,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武术器械使用和战略、战术理论化的兵法随即出现。与此同时,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技巧,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譬如干将、莫邪、鱼肠等名剑均出自此时。

封建社会时期从秦汉时代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坐稳皇帝后始终忧虑和思考着如何确保自己的天下长治久安。于是便收缴和销毁流散民间的各种兵器铸成12个金(实际为青铜)人,放在自己咸阳城中。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221)“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史记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一方面秦代罢黜武术,禁止民间习武;另一方面,对军队实习武术训练并改善兵器,以此保障辛苦打下的江山万年不倒。但严刑峻法的统治,并没有让大秦的气运持续多久,秦二世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掀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而武术在战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开拓。武术的其他功能也在这一时期展现,《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明当时的武术表演、娱乐功能已然出现,形成了类似于现在武术套路的形式。

伴随着封建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繁荣,唐代武术得到了重视,武举制的出现为军队和社会的习武之风推波助澜,并对武术考试中获得优胜者授予相应的称号。宋元时期,随着民间武术的兴盛,逐渐出现了民间武术团体组织,如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习练相扑的角抵社等。并且随社会经济活跃,习武卖艺和表演应运而生,武术套路的形式愈加丰富。

武术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类门派林立,各拳种纷纷出现,拳术名家辈出。这一时期形成了以长拳、少林拳为代表的外家拳和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为代表的内家拳的概念,并逐步演化为拳种体系。

近代时期,中华武术和体育逐渐融合,武术的健身功能不断显现。民间武馆、拳社等组织兴起,1927年,由张之江先生等创办的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对于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自1956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以来,从官方到民间积极推行群众性武术活动,为武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85年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的召开,更是将武术推向世界,并于当年进行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筹备,这是武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1987年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日本横滨进行。1991年武术项目进入亚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被国际奥委会接纳为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并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成为表演项目。目前,世界武术联合会共有142个成员国,武术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体育文化名片之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