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艇初期作为商业、救生和战争的工具,曾经在英国泰晤士河上每天都有小艇(赛艇)摆渡往来,是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日常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被称为水上巴士。由于在水上行驶船是一件特别消耗体力的事情,于是那些经常穿梭在河上的人们无聊时常常打赌谁先划到目的地,为日常的劳作多些乐趣,但就是从这样的船友之间的赌约开始,逐渐有了赛艇运动的雏形。
从古时起我们就有类似赛艇的赛龙舟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保留至今。龙舟竞渡与现代赛艇是中国与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水上体育项目,两者的比赛形式十分相似,皆起源于古代人类的渔猎、运输、商贸或战争等实践活动。因此中西方文化共同赋予赛艇不同的文化内涵,使赛艇同时具有了伦理、科技、娱乐、竞争开放等特点。
龙舟竞渡运动以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为基础,现代赛艇比赛以西方的工业文明为基础,在自然与社会科学方面突出反映的是龙舟竞渡重伦理,现代赛艇重科技。“伦理”指人与人相处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一种社会调节体系,它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体育受其影响,将体育视作培养人遵从礼仪、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还体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赛艇运动的发展和普及过程中,关注点主要在赛艇形制方面如何适应激烈竞争比赛的需要进行不断革新。现在的赛艇形似织布梭,两头尖而窄长,舷边有桨架,桨通过桨栓固在桨架上,但有活动桨环可动作自如,艇内还装有带滑轮的座板,运动员划桨时可蹬腿拉臂,调动全身的力量。赛艇形制方面的不断革新,反映西方体育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强调的是科技进步、身体健壮、竞技强度,透射出自然科学的发达和人们积极进取精神。
中国农业社会超稳定的结构,给人们带来习惯于安居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热衷于从事带有冒险、或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因此在传统体育中竞技运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即使在一些竞技运动中,其首要任务往往不是争取胜利,而是要在竞赛中遵从礼的规范,注重修身养性,实现道德的升华。因此,龙舟竞渡属于中国传统体育,其规则不是针对体育活动本身而定的公平竞争原则,而是更多地从道德修养角度,对参加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其重点不是鼓励取胜,而是计较谁更符合伦理规范,提倡“君子之争”。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中华传统体育的竞争意识日趋淡化,逐渐转化成一种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体育活动。到了唐代,龙舟竞渡运动由以娱乐为主转变到以竞赛为主,其程序和规则也更加严密、完整。为了裁定出名次,组织者在比赛的终点设置一个“标”,夺得“标”者便是冠军。后来人们将“标”插在一根长竿上,竿上缠绕着鲜艳夺目的锦缎彩绸,因而称之为“锦标”。“锦标”一词沿用至今,其作为赛船终点的标识的意思逐渐消失,只作为比赛优胜者所应获得的奖品,成为体育比赛的标志和取胜者的荣誉。代表某项体育运动最高水平的比赛,一般也都称作“锦标赛”。
现代赛艇产生于西方多元化开放型海洋文化时期,人们广泛形成了民主观念、自由观念和法制观念。其社会价值取向强调个人本位,注重功利和实际效益,人生价值呈多元趋向,由此形成了多元多层的体育文化结构和以竞争性运动项目为主导的体育形式,显现出明显的外向性、世界性和商品性等特色。在西方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赛艇运动,快速在欧美及亚非地区普及,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赛艇这个比赛项目上,我国有不少的优秀运动员,例如:高炳荣获得2007年阿姆斯特丹
世界杯男子单人艇第八名;2010年广州亚运会赛艇男子双人双桨冠军。张亮获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单人双桨第五名,最终排名第11名,这是中国男子单人双桨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的成绩。在2014年韩国仁川亚运会赛艇女子轻量级四人双桨决赛中,宝鸡籍赛艇运动员郭帅与队友黄文仪、潘旦旦、陈翠明发挥出色,以7分25秒09的成绩夺取金牌。当然,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运动员的艰辛训练。赛艇是自然水域进行比赛的项目,赛艇运动员绝大多数时间要处于烈日暴晒之下,抹多少防晒霜都没用。所以,赛艇运动员的皮肤清一色的黝黑,以至于“分不清运动员的性别”。虽然训练很艰苦,但运动员一旦上了赛场,就会拼尽全力,为荣誉、为理想奋勇向前。
陕西赛艇队在邓儫老前辈的带领下艰苦奋斗,艰难起步,经过30余载的奋斗,为国家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西赛艇精神即“无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忠诚使命的奉献精神;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的赛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