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球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起先并未被认可为一种享有自己权力的独立运动项目,而是与篮球和排球一样,隶属于国家田径与体操协会。手球的比赛有:世界手球锦标赛、奥运会手球比赛、世界青年手球锦标赛、世界大学生手球锦标赛和洲际手球锦标赛等。
1928年8月4日,国际业余手球联合会(IAHF)在阿姆斯特丹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成立,11个国家参加了国际手球业余联合会,并进行了男子11人制手球表演赛。创立者之一便是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美国人埃弗里·布伦戴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手球运动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由于国际业余手球联合会 (IAHF)被解散,1946年7月11日,在丹麦和瑞典的发起和邀请之下,丹麦、芬兰、法国、荷兰、挪威、波兰、瑞典与瑞士8个国家在哥本哈根成立了国际手球合会(IHF)。
20世纪80年代是民办手球运动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这次变革主要是对规则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极大地限制了粗野凶狠的简单打法,促使技战术进行有效的革新,为手球运动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变革后的主要趋向表现在:
(一)重视运动员的身材高度
在1988年的世界手球锦标赛上涌现出许多两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仅苏联队就有四名两米以上的高大队员。这些高大队员奔跑速度快、动作灵活,凭借其身高优势,在攻守上给对方造成很大威胁。现代手球比赛的高空争夺十分激烈,因此,身高已成为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提高速度是发展的主要趋向
手球比赛的突出特点是速度之争,快速则成为取胜的重要因素。快速不单单表现在反击速度上,而且在阵地进攻方面,已改变了以往的定位打法,实行快速穿插、多位打法,加快了配合的速度,缩短了阵地进攻的时间。快速进攻促使防守速度的提高。要保证有效的攻击,进攻速度必须超过防守的运动速度。因而,攻守速度相互促进、不断地发展着。速度在今后手球运动发展中将永远占主导地位。
(三)全面熟练的个人技术与技巧
快速穿插、移动进攻,要求运动员个人技术必须全面。随着队员在场上的快速移动、穿插攻击,其进攻的职能也要不断变换,后卫可能手插入底线攻击,边锋也可能跑到外线射门。因此,必须掌握多位置进攻的技术,掌握多种多样的射门方式,并善于运用多种假动作。由于进攻中不断变换位置,所以打破了组织队员与单纯攻击射手的界限,要求运动员做到既能射门得分,又能巧妙的传球,掌握全面的个人技术与运用技巧。
(四)战术打法更加机动灵活,战术运用更具有针对性
进攻中采取大幅度的传球转移,队员不停地移动穿插,扩大了进攻的点和面。当前外围远射距离已超过10米,由于远射攻击的加强,为内线制造了更多的攻击机会,形成了强外助内的机动进攻。外线队员经常插入内线攻击,增加了内线的攻击实力。内线进攻的加强又给外围创造了较多的攻击机会,又起到了强内助外的战术作用。外围攻击的加强迫使防守兵力向中间收缩,使边锋获得较多的攻击效益。边锋的战术行动牵扯防守阵线拉长,有效地策应外线切插进攻。如此,形成了各位置之间的多种有效的战术配合,丰富了战术方法,使战术更加机动灵活。同时,各优秀球队结合自己的特点,在战术的运用上更具有针对性。如南斯拉夫队则用自己灵活快速的脚步移动,采用了“3—2—1”防守战术,扩大了防守范围,有效地遏制对方外围远射,并能切割外、内线的联系,极大地削弱了对方的进攻威力。苏联队采用的一线防守,把几名两米以上的高大队员部署在中间,凭借其高度,居中封堵来自正面的进攻,伺机反攻。高度与速度,技术全面与技巧熟练及灵活多变的战术打法是今后手球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向。
(五)手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是开展现代手球运动较晚的国家。1933年留学德国的青年吴征将在德国极为普及的手球运动带回中国,并在随后的大学任教的过程中,逐步把手球运动作为理论教学中的介绍性项目。
1956年,北京体育学院首次进行了手球教学试点,随后解放军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也开展了手球教学试点。
1979年9月17日,中国手球协会在河北保定市成立。
1980年8月,中国成为国际手球联合会成员。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男子11人制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1972年慕尼黑第20届奥运会,男子7人制取代了11人制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
1976年蒙特利尔21届奥运会,女子7人制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2年7月,第一届世界沙滩手球比赛在蓬扎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