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棍球又名草地曲棍球,是奥运会项目中历史最为悠久和较有影响力的项目之一。它的原始形式是存在于游牧民族群体间带有竞争性的娱乐游戏,现代运动形式开始于英国,而后逐渐演变成为体育运动项目。曲棍球运动对于参与者从身心健康的各个方面都能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例如灵活性、抗压能力、体力等等,对于运动员的身心发育非常有益。尤其是青少年参加曲棍球运动能提高其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培养其团结进取、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曲棍球运动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奥运会上历史最长的竞赛项目之一,早期又被称为草地曲棍球,名称起源于法语词hocquet,发展后英文名称为FieldHockey。曲棍球项目的发展在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地区受到了很大的欢迎,并且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冰上曲棍球,单、双排轮滑球等等,其中双排轮滑球也曾经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而其他的项目在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有着非常广泛的民众基础。曲棍球悠久的历史,不仅仅体现在欧美地区和国家,公元前约2000年就有与曲棍球运动类似的以棍棒击球的运动,这种运动经过发展与改良从希腊传入了罗马。在东方,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腊的壁画中都有相关的棍棒击球运动图像记录被发现,而在我们中国也有关于棍棒击球类的运动内容记载。可以看出,曲棍球这项运动,或者说这种形式的运动,在世界不仅流传时间长,发展范围也非常广泛。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中国曲棍球的起源研究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曲棍球运动起源于古代波斯,然后经过西域地区传入中原。第二种观点,认为曲棍球运动起源于吐蕃,也就是现在的西藏地区,然后传入了中原地区。第三种观点,是我国的曲棍球运动起源于东汉时期,依据为著名诗人曹植“连骑击鞠壤,巧捷唯万端”的诗句。而在我国唐代的相关文学作品中也描述过一种被称为“布打球”的运动与现在的曲棍球运动的形式非常相似。对于国内的曲棍球运动发源研究虽然尚无定论,但足以证明这项运动在我国存在已久。
对于现代曲棍球来说,我们目前普遍认可的曲棍球规则主要是从英国曲棍球运动发展来的。截至17世纪之前,曲棍球是一项没有固定规则,甚至没有任何基础规则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可达到上百人,在英国街道上可以看到数百人在进行曲棍球运动的奇观。在这样的基础上,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出现了第一所曲棍球俱乐部,接着14年后,出现了第一个曲棍球运动协会。这样的机构的成立,自然带来的就是规范化的运动规则,与运动人数的限定。当时规定在距最近的球门柱13.715米以外不得射门,因而划出了一个射门半圆区。随着更多影响更大、更加规范的俱乐部的成立,曲棍球运动的规则也在不断地完善。1883年的温布尔顿俱乐部成立后划出了比赛场地各区的界线,并开始使用线缠的球和白蜡球棍,这些改良一直沿用至今。1886年,现代曲棍球运动正式诞生了。成立后不仅在欧美地区广受欢迎,并且成为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国球,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在1908年,也就是第四届奥运会上,曲棍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女子曲棍球项目的发展稍晚于男子曲棍球项目,女子曲棍球项目最早设立于1887年,于英国成立,然后于20世纪初传入美国,逐渐成为一种备受美国女性欢迎的竞技项目。1927年,国际女子曲棍球联合会成立。1980年,女子曲棍球项目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到现在,曲棍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运动项目。
曲棍球在中国也有久远的历史,具体起源时间,已无法考证。根据柏林体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曲棍球运动》一书中说:“距今2697年前,中国的士卒就用棍和球进行过比赛。”
远在唐朝初期就有类似曲棍球活动,称为“步打球”,关于“步打球”的源流还要从我国古代马球(马上曲棍球)说起。随着骑术的进步,马具的改革,骑兵的发展,作为军事训练的需要和满足贵族娱乐的要求,马球在唐、宋、辽、金、元代都很盛行,并且一度成为辽代的国球,《辽史》中称为“击鞠”,与唐宋娱乐马球不同,辽金元开展的马球运动基本都是为了军事发展的需要。为降低其风险性,同时还能满足娱乐的需要,这就使马球走下马背,转化为徒步击球。
在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女子打马球的壮观的场景,“控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带竞风流。盈盈巧学男儿拜,唯喜长赢第一筹”(赵佶《宫词三首》之一),描写的是宫女打马球的风姿。唐代宫词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王建《宫词》)之句,这首词中描写就是步打球的场景。词中的“步打球”即为曲棍球。很多文物和诗句都有打这种球的描绘。大英博物馆内藏有一只绘有儿童打曲棍球的唐朝彩色花瓶;日本的正仓院藏有一块唐代刺绣丝绢,绣有儿童打曲棍球的图案。
“步打球”曾在唐以后流行很长一段时间。据《北梦琐言》记载,唐僖宗本人即“精于步打”。《宋史·礼志》曾有一段描述当时步打球的情况,在记述宫廷马球竞赛情况之后,接着又记述“又有步击者,时令供奉朋戏以为乐”。反映出步打球是当时宫廷中一种经常性的表演活动。唐代宫女要在寒食节这一天为皇帝表演曲棍球。现存的两条唐代花毡上的“步打球”球棍和现代曲棍球所用的球棍非常相似。到宋朝则有男子打曲棍球的记载,当时为“步击”。
10世纪初,契丹族兴起,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建立了大辽,并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统治了200多年。契丹族在与中原地区,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宋代交往期间,学习并汲取了众多的当时先进的文化、经济,而被唐宋两朝贵族所青睐的“步打球”也传入了大辽,后名为“击鞠”。这项运动在其原本发源的中原地区,由于朝代的更迭及历史的发展,被逐渐冷落,而在契丹后裔,也就是现在的达斡尔族中,却得到了传承,说明这项运动于达斡尔族人有着深厚的“缘分”。
我国现代曲棍球最早出现在内蒙古,生活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酷爱曲棍球。在1957年内蒙古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表演的曲棍球,就是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来的20几位青年。1975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体委组建了业余男子曲棍球队,并开始整理达斡尔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曲棍球运动,在旗内进行比赛表演,翻译编写比赛规则。1976年,莫旗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男子曲棍球专业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曲棍球国际A级裁判尹玉峰,并为国家输送了以郭旭东、孟慧臻、苏英、德力英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来自“曲棍球之乡”的4名曲棍球手为中国男曲夺得银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北京奥运会男子曲棍球比赛中,7名来自莫旗的球员,是国家队的中坚力量。鉴于达斡尔族为中国曲棍球运动做出的突出贡献,1989年3月,国家体委正式命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曲棍球之乡”。
1975年10月11日国家体委派出中国曲棍球考察组一行4人赴巴基斯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察和学习。考察组回国后,组建了3支男子曲棍球队。开始在北京和黑龙江省开展曲棍球运动。同年,北京体育学院男子曲棍球队与当时归属黑龙江省(现属内蒙古)的莫力达瓦旗男子曲棍球队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地进行表演,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1978年在齐齐哈尔市举行第一次正式比赛。
1980年内蒙古莫力达瓦旗组织起了我国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队。第一次全国女子曲棍球正式比赛于1983年4月28日至5月7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同年6月中国女子曲棍球集训队在秦皇岛国家体委训练基地正式成立。中国曲棍球协会成立于1981年,总部设于北京市。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参加各类国际曲棍球比赛,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国家男子曲棍球队取得了第1届亚洲杯赛的第三名,第11届、第14届亚运会的第五名。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多年来在国际曲坛占有一席之地,曾获得过第1届亚洲杯冠军、第11届亚运会的第二名、第7届世界杯的第六名、1991年冠军杯赛的第五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第二名和洲际杯赛的第二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第五名,2002年获得第10届世界冠军杯赛冠军,第14届亚运会冠军,2006年第15届亚运会冠军,第10届世界杯第三名,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第四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亚军,这是我国曲棍球队伍首次进入奥运会前三名,作为一支在不断崛起的队伍,中国女子曲棍球队也获得了我国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最佳团队奖”的荣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陕西省体育局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