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攀岩运动与人文哲学的共鸣
攀岩是一种原始、传统的攀登方式,讲求不对岩壁本身造成损坏,仅依靠人类自身的能力进行攀登挑战。现代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惜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不胜枚举,相较之下,在攀岩这样的极限挑战项目中,人们秉承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攀岩过程中,不对自然环境本身进行不可逆的破坏以换取挑战乐趣。这样的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在大自然中开展体育运动也是为了实现人天之间的互动,以求达到和谐共融的境界。攀登者们在自然岩壁上开展攀岩运动时,使用大自然中特有地形来设置保护点,而不是为了方便而随意开凿岩石等方式来进行。这种传统攀岩方式既保持岩壁的可持续利用,也体现了人们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的情怀。在这种互动当中,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文化得以构建和延续。
“天人合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伦理准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参与各类活动,会经常和他人、团体产生竞争与合作,因此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而且这些规则是由外在的中立方来强制保证实施的。天,在这些人际互动中,就可以扮演裁判的角色(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它还需要有代理人)。体育正是最主要的人际活动之一。在传统攀岩中,每个人都被要求遵循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规范。
以道家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自古至今的一个主流理念和实践方式,热衷于攀岩运动的爱好者们在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敬畏的同时,很好地遵循着这个从老祖先传下来的理念——回归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让子孙后代还能拥有最美好的大自然。于是,传统攀岩者所使用的技术都是以保全自然原貌为前提的。诸如:攀岩爱好者在攀登冰岩混合地形(既有岩壁又有冰壁的混合地带)时用在冰雪结成的坚硬冰壁上打“冰洞”的形式来制作,攀登过程中用于安全保障的保护点、在攀登自然岩壁时使用绳结或者岩塞等不破坏岩壁原貌的装备进行保护,攀登的过程中没有对大自然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此外,攀登者在登临高峰后更能体会到探索自然、挑战自我的内心享受,以及升腾“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学体验。因此,参与攀岩运动获取的心理体验是现代人类寻求自我力量的有力体现,是超越自身和提升自我的永恒追求,是永无止境渴望证明自我价值的一种延伸和表征。
现今,更多的人会选择休闲、回归自然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回归大自然、感受生命、理解文化、陶冶情操。在享用自然大餐的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应该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户外休闲文化,提倡保护大自然的感恩之举。野外攀岩运动是人们回到大自然中去挑战自己、深度回归的重要方式,参与者希望能够达到深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修为。人们回归自然并保护自然,让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大自然达成了一种默契。这就是“天人合一”自然观在传统攀岩方式当中的体现。
美国哲学家保尔·泰勒继承发展了施韦兹的生物中心主义的伦理思想后,在《尊重自然》一书中系统表述了生物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一种行为是否正确,一种品质在道德上是否良善,将取决于它们是否展现或体现了尊重自然这一终极道德态度。”
攀岩、登山领域一直共同遵守这一个法则:“LNT法则”——LeaveNoTrace,即对环境的最小冲击法则;要求在野外运动的过程当中,不对环境产生冲击、不留下垃圾、不带走自然界的东西。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是何等的相似。无论是大学的攀岩课堂还是国家相关部门对攀岩从业人员的培训都会要求攀登者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深入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构建攀岩伦理,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深入人心,从源头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16年,攀岩被宣布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历史时期,很多体育用品牌都想抓住这一机遇抢占市场份额。在市场推广过程中,我国及世界其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因为所谓的项目推广,而大肆随意开发自然壁资源,对有限且宝贵的自然岩壁资源不可逆的损伤。那些以推广攀岩为名的“寻岩中国”“传岩中国”等活动,在中国各地已经快节奏、大面积地开发了很多自然岩壁攀岩线路。
如此一来所产生的问题很多,一是开凿保护点、攀登点举动严重破坏了优质岩壁的原貌;二是短时间大批量的开发线路很难保证线路的质量,而岩壁一旦开发就不可逆转;三是在快速开发岩壁的过程中在所开发的线路上可能遗留下来的安全隐患,将会给后来攀登者生命安全留下隐患;四是在无审批无监管状态下大肆开发自然资源是对公权力的漠视,势必会引起政府部门的反感,无益于项目的推广和发展。因此,传统攀岩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现代价值的挖掘与推广,将会从本源上解决目前为了商业推广而盲目大肆开发自然岩壁资源的问题,同时形成攀岩项目的健康发展文化,为项目的后续发展铺平道路。这也将是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体育发展的新范例,将会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多次举办以传统攀岩方式的倡导为主题的攀岩交流大会,参与其中的人群之庞大、赞助商的支持力度让主办方始料未及。体育项目的文化构成与项目的生命力是息息相关的,传统攀岩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文化意蕴是其受到推崇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一个项目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攀岩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不同范畴内攀岩运动的文化延展
1.人类学范畴:攀爬本性的外显和历史文化的内化
1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
律性的解释,阐明人类是由原始哺乳动物经过数千万年进化而来。远古人类从四足爬行进化到两足行走,手臂被彻底解放出来,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重大进步更是人类社会适应的重大改变,直立行走后下肢逐步演化成为进行身体活动的主要支撑器官,身体稳定性和平衡性增强,更适合人类快速奔跑和跳跃,从而做出跑、跳、投等与体育相关的身体活动。解放人体上肢为身体活动的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上肢是抓、握、提、翻滚、攀登、爬跃的重要器官,获得解放后更便于提拿、携带东西,为以后手臂灵活多变地参与体育器械提供了生物性的支持。
攀爬过程中,手、脚是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工具,手法、脚法也是攀岩技术的核心体现。攀岩手法主要有抠、捏、拉、握、推、抓、压、摁、搭、戳、搂、撑、反提等,脚法主要有静态脚法、弹跳脚法、蛙式脚法等,手法、脚法合理运用,能够保证攀岩者在岩壁上轻松移动,从而顺利完成整条路线的攀爬,是攀登者体力与智慧在悬崖峭壁间赞歌般的绝美演绎。
攀岩运动是人类利用自身与生倶来的“攀爬本性”对肢体协调性和大自然未知性的奥秘探奇之旅,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对深厚古老文化遗存的积淀和对自然环境的内化与适应。攀岩运动就是攀登者利用双手、双脚的协调配合,凭借勇气和毅力在悬崖峭壁上连续完成腾挪、窜跃、引体向上等一系列难度动作的“完美表演”。
2.心理学范畴:亲近自然、挑战极限的心理诉求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基本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成果。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我价值被承认,“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是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事物发展受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影响,其中内因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挑战极限”“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是崇尚更高生活品质的本性使然,是追求自身生命价值不断升华、提升生存质量的自然属性。
攀岩运动集探险、竞技、娱乐于一体,能充分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挑战极限和超越自我的心理诉求。攀岩运动由于其特有的惊险性、刺激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吸引着众多勇于攀登高峰、挑战自我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在攀爬过程中,攀登者需要有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需要有遇到危险时沉着应对、灵活机警的应变能力,在无形中对攀登者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此外,攀登者在登临高峰后更能体会到探索自然、挑战自我的内心享受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学体验。因此,参与攀岩运动获取的心理体验是现代人类寻求自我力量确证的有力体现,是超越自身和提升自我的永恒追求,是永无止境渴望证明自我价值的一种延伸和表征。
3.伦理学范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所谓伦理,是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人作为社会事务和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时刻与集体、社会、他人产生着紧密的关系,故个人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在现阶段,一般把体育伦理理解为体育道德或体育伦理道德。体育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参与者从事体育活动时都必须遵守相应规范的体育道德。
在攀岩运动领域,主要涉及的伦理问题有:个人攀登行为对他人攀登效果的影响、攀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即尊重他人、尊重岩壁、尊重自然的攀岩伦理观念。美国哲学家保尔·泰勒继承发展了施韦兹的生物中心主义的伦理思想后,在《尊重自然》一书中系统表述了生物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一种行为是否正确,一种品质在道德上是否良善,将取决于它们是否展现或体现了尊重自然这一终极道德态度。”
正确的攀岩伦理要求攀登者建立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观念,全方位探讨自然价值,遵从大自然发展规律,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攀岩运动由攀登者和被攀登的环境两部分构成,攀登者在进行个人或集体攀岩活动时,应尽力确保攀登过程中不影响他人攀岩经验和乐趣的获得,不对攀登环境造成不可逆性的破坏。真正的攀岩必须以尊重他人攀登权利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制定攀登路线,不乱架设膨胀铆钉,悉心保存岩壁环境的原始面貌,以及不乱丢弃垃圾以保存山区环境的多样性和原生性。
4.社会学范畴:在社会互动中实现体育文化的建构与变迁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类绝大部分行动都具有社会性,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互动是实现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形成人际关系的基础。攀岩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团队协作是核心精神。攀登者在攀登前后和途中,通过语言、行为、表情、情感等手段进行个体间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形成动态性的社会互动。在互动中,意见得以分享,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化的建构和变迁。从社会学角度阐释攀岩运动,其实质是解析目前我国体育参与者对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内化和发扬程度、对体育道德规范体系的践行和传承状况。
攀岩过程中主要的互动形式有合作式、冲突式和竞争式等。合作式的社会互动源自拥有共同目标的群体或个人无法通过单方面努力实现目标而结成的一种联合行动。对于攀岩运动来说,自然岩壁的攀登存在一定惊险刺激性的同时更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故需团队成员拥有一致目标、通过集体合作共同完成,并于成功后共享成果,分享成功喜悦,形成愉悦的攀岩体验。
除了以休闲为目的的娱乐攀岩外,攀岩运动还是一项充满竞争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有比赛就有输赢,自然产生了竞争式和冲突式的攀岩互动过程,二者虽然都是为了赢得比赛胜利而进行的实力角逐,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竞争式的攀岩互动不针对个体自身,只是公平地、直接或间接地为了追求共同目标或赢得比赛胜利而进行的争夺和较量,该形式的互动认为追求目标比彻底打败对手更重要。相反,冲突式的攀岩互动则以彻底攻击对手为目标,采取直接正面接触的、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打败对手,获得最终胜利。合作式和竞争式的攀岩互动展现了
“团队协作、勇攀高峰”的集体主义体育精神,彰显了大众对“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和对“和谐、稳定、共赢”的体育价值观的追求,而冲突式的攀岩互动有违“热爱体育事业、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故不予提倡。5.休闲学范畴:精神慰藉、升华价值的文化体验
休闲是人们为了修身养性、愉悦身心、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在可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休闲作为一种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在人类几千年文明演变的历史中,受到众多思想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工作、生活、交际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为积聚的压力找到合适的宣泄窗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攀岩运动不仅是人们不断追求自我、愉悦身心的户外休闲方式,更是寻求精神慰藉、升华自我价值的文化体验之旅。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生态体育观念的深入人心,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实现主体的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首选的时尚休闲方式。自然岩壁攀登在欧美等国及亚洲的日本都十分盛行,攀登者在蓝天碧树的高山森林里用智慧和体力完成一段新鲜刺激的“岩壁舞蹈”,不仅起到了增强体质的健身功能,顽强拼搏、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也等到了良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释放了意识深处的人本个性和生命意蕴,宣泄了蓄积的压力,超脱自然,实现了身心灵的和谐统一。目前国内较为著名的自然岩壁攀登天堂为桂林阳朔,这里不论是生态环境、攀岩线路还是难度级别都是国内之最,吸引着众多向往自然、追求休闲生活方式的攀岩爱好者慕名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