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击剑文化
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建立了,据文献记载那时中国已有剑师。据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称:在夏朝统治的470多年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奴隶暴动和逃亡时有发生。到公元前20世纪时,奴隶主为了镇压奴隶反抗和发动侵略战争,就选派一些用剑技艺比较好的能人——剑师,给贵族和奴隶主传授用剑技艺(据国际剑联资料认为,这时中国也有了对武器进行理论研究的学者)。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当时使用的剑,还只是由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的石刃骨剑。至商末周初,青铜剑走上了历史舞台。我国古籍《释名》中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可见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剑是一种用来防范意外用以自卫的短兵器,而在战争中用的并不多。因为当时战争以车战为主,远射用弓箭,近战用戈、戟、矛等。而只有当双方扭打在一起进行肉搏战时,剑才发挥作用,可是在车战时代,肉搏的机会很少。
到了战国时代(前475—前221),车战衰落而步战兴起,青铜剑作为兵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剑锋利而坚韧,杀伤力大,发挥了很重要作用。大约在战国末期(前230—前221),随着铁兵器的兴起,铁剑也出现了。青铜剑与铁剑并用。西汉初期,铁剑逐渐取代了青铜剑,直到汉武帝时(前156—前87),由于铁剑的普遍使用,导致青铜剑退出历史舞台。
在封建时代,剑是神圣的,它既是武器,又是一种象征,成为显示尊贵和威武的重要标志。到了西汉时,腰间佩剑与击剑之风比春秋时期更盛。不少文人学士,还很长于剑道,如司马迁、东方朔、司马相如等,他们的剑术都有一定的造诣。《汉书·隽不疑传》记载:“(暴)胜之素不疑贤,至渤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带剑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又如《晋志》记载:“汉宫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当时剑不但可以防身自卫,而且也是一项礼仪制度,用来表示人的英武气概,因此不分文官武官都要佩剑,并规定剑佩在左侧。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写道:“剑在左,刀在右;剑在左青龙像也。”
剑术受人喜爱,流传较广,但一般难以掌握,有条件的都要投师学剑,因此当时剑师也受到社会的尊重。诸如:《论语·家语》篇谈道:“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载:自司马迁“去国适晋……在赵者,以传剑论显”。学剑一般从少年开始,如《汉书·司马相如传》说“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汉书·东方朔传》也说,“东方朔字曼倩,……十五学击剑……”,由此可见,当时练习击剑主要是防身自卫,而未形成以剑为道具的单纯剑舞。到汉初舞剑之风渐渐兴起,击剑与舞剑逐渐成为宴席与百戏中的重要表演项目。
由于自卫、礼仪、技击、宴乐、镇邪等多方面用途,促使击剑术大大发展。如唐朝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中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在这里剑的声光,似闻如见,公孙大娘精湛的技艺,表现出石破天惊的神奇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竞技形式的、有一定对抗性的击剑技术也发展起来。中国最早击剑比赛,当推《庄子·说剑》中提到的公元前300年前后,赵国的一次比赛。当时赵文王门下剑客达3000多人,经常在宫内举行击剑比赛,有时甚至到了夜以继日的地步,每年都有百余人在击剑比赛中受伤或死亡。社会上流传着“文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痂”的民谣,可见击剑在赵国何其盛行,以及对民众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唐宋以后,剑术在应用上分野明确。一方面剑用于舞蹈、杂技、健身,如流传至今的“梅花创舞”“龙行剑”“太极剑”等,另一方面斗剑用于刺杀、自卫,技击技术也更加丰富,很多流派都创造和发展了新的剑法,如《阵纪》所述“卞庄子之纺绞法、王聚之起落法、马明王之闪电法、为起之出手法”等。
中国剑文化包括剑器,即剑身,独立与身体之外;剑术,即击剑之法;剑文艺,即诗词、书画、乐舞等三个部分。剑是中国古代人民最常用、最喜爱、最崇尚的兵器。剑术最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具有完备的击剑理论和历时最久、最丰富的实战经验。中国历史上剑术发展有三个高峰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期,两汉、三国、魏晋时期,唐宋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剑开始被人们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从“杀人利器”到“艺术藏品”产生了艺术升华。这种升华使剑不再孤立地限于自身的领域,而向艺术领域渗透,如向诗、书、画、舞渗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剑与剑术在我国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沿着剑的形制、击剑的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历史表明,中国古代剑术并未脱离传统轨迹,一跃而发展成现代击剑运动。但从现代击剑也可看到,二者实质上是源同流异。
(二)中西方击剑的文化差异
1.西方击剑的思想源流
西方击剑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它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等欧洲文化,是以工业生产、市场竞争为特征的一种文化。可以说其突出的竞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体育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法则。居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以航海贸易为主的经济生存方式,与海上漂泊的冒险环境,使人深感大自然的神秘与强大。
西方哲学讲究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这突出表现在,西方竞技体育更强调人与外界的对立与抗争,对内无限挖掘人体的潜能。注重对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动作技术细微的研究,对外则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强”。不断向自然界和人体极限挑战,以期通过人的肢体和肌肉活动,来竭力塑造完善的身姿和强健的体魄。
16世纪西方剑术理论体系渐渐形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不断进步的几何学、解剖学等科技成果。意大利著名剑师Agrippa是精通数学和建筑学的神奇天才,他运用几何学的知识对前人的理论进行批判,首次提出了剑斗中“刺”的重要性;1570年,Grassi将线的概念引入击剑理论,用来指示进攻的不同区间;Narvaez把Garranze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将敌人以及其控制范围假想成一个画在地面上的圆,剑尖和后脚构成整个圆形的直径。直径的两端的两个切线构成两条平行线,从此击剑中产生了尺度外、尺度内等概念。
在西方文化中孕育出以几何学、物理解剖、生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西方击剑。西方剑文化是西方科技文化的延伸。
2.中国击剑的思想源流
在中国,人们凭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玄想,建立起人对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的具极大包容性和笼统性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先祖从万物生长、人类繁衍等日常现象中得到感悟,归纳出中国特有的朴素辩证思想。由此形成了“天道、地道、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会通哲学观。其影响也毫无疑问地渗透到剑术文化中来,如体现在武术中的“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人剑合一”等,充分将中国剑术从简单的推刺发展到复杂的各种招式,从快为先到意为先,从意念到感而应之的整体性运动。赵国庆在《中国武术史话》中认为:“剑法有三:一需身体均匀,二需持剑端正,三需深沉不露。”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剑术推崇自然和谐,崇尚武德,体现出人伦思想,集搏斗、表演、礼仪、娱乐和养生于一体。在技术表现方面体现出技艺的多元化,能够把哲学与美学相结合,建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特技术体系。
中国剑术讲阴阳、开合、进退、升降等抽象的哲学思辨概念,这些内容与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兵家、道家、医学等理论内容无甚区别。而其理论的核心是“剑气”。宋华岳《呈番禺赵及甫》诗云:“笔铎带怒摇山岳,剑气衔怨射斗牛。”人们常说,“剑气逼人”“剑气杀人”就是说剑是带“气”的,剑气是博大、刚强、激烈之气。相对于西方的以生理数据为基本方式描绘的技术体系,中国剑术的技术,多为人文形态层面上的,借用主观意识把握剑术。
3.中西方击剑的差异
总的来讲,西方击剑“重打击轻剑术、以练代战”,中国剑术以练为主,“重术轻技,多练少战”,有着完全相反的思维与过程。理念不同,追求各异,故中国称“剑术”,西方称“击剑”。西方击剑“剑为核心,以战代练”,其训练完全以两两实战为核心,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剑士除了在训练初期时的持剑学习和姿势掌握,其所有的训练过程,几乎都是在对练的形式下完成的,整个技术体系只有招式而没有套路。训练双方完全以速度、力量以及准确程度为追求目标,以既定的攻防动作进行训练。第二,训练中常常伴有各种护具、手持盾牌等相辅器械出现,护具到后来成为击剑运动的必备器械。训练中非持剑手常常握有盾牌、短剑、铁质护手等副武器以配合主武器。
直到现在,西方一些从事传统击剑的团体,还在延续和保留着剑与盾的剑斗内容。1670年意大利剑师在其训练系统中首次运用了“护具”,发展到后来,护具的使用成为击剑运动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护具和辅助器械的釆用,从客观物质条件上保证了击剑对技击性的追求。
中国剑术训练的特点是“以拳为先,以练保战”。自明朝后期起,火器的使用促进了中国武术走向民间,中国武术呈现出独有的体育化过程。中国武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武术套路,这些都是其他民族的武技在发展中没有的。“拳成家什就”“拳之用,械之用,合为一体均为用”,习练武术由拳开始,这是中国传统武术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样式。明代中后期以后,剑术以及所谓的“十八般兵器”同时成为拳术的附属品。剑术的训练体系隶属于拳术的训练体系之下,以套路为主要形式,少有对练。就套路而言,包括起势、串联攻防动作的招式、收势三个部分。除了剑器以外,没有任何附属器械。正是由于没有护具的原因,剑术对练往往趋于健身和表演形式,对于技击性的追求趋于表面。
4.击剑运动对人的价值功能
(1)培养高雅气质
击剑是国外的一项贵族运动,当训练者穿上白色的击剑服,戴上黑色的头盔,潇洒地手持长剑傲然而立的时候,一种自信的气质油然而生。因此,击剑不仅是一种锻炼体能和防身技能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可以使训练者从内在气质上发生改变,使其姿态更优雅,气质更高贵。
(2)使身体线条更加优美
由于击剑的基本动作是需要打开髋宽节的,这样就可以使大腿内侧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大腿内侧肌肉是绝大多数运动难以练到的部位,而恰恰是这个部位的肌肉,经过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击剑爱好者的腿形拥有完美的线条,令身材更加挺拔傲人,别具健康与优美。
(3)锻炼应变能力
在搏击交手过程中,双方需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在进入交锋距离内、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这样能够促进训练者的快速应变能力,尤其对青少年的头脑和智力以及身体的良好发育,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培养。经常练习可以养成果断行事的习惯,变得善于观察,应变能力不断提高。
(4)培养防身本领
长时间的锻炼养成的习惯:一是面对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注意观察、迅速判断出对方的动机和下一步行动的可能性。二是击剑讲究的是距离防守,因此会让对方永远无法接近自己的身体,从而抓住时机克敌制胜。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使这种应变能力慢慢成为本能性的反应;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危机感往往能够使人在危难时期,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5)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击剑运动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吃苦耐劳、耐性、韧性,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有好处,增强孩子抗挫性,不害怕失败,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变得更勤快、更勇敢、更坚强。
(6)培养思考能力
击剑不仅是体能的较量,它是一项斗智斗勇、在变化中取胜的运动。要求练习者要有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一般学击剑的孩子的学习能力都特别强。
(7)培养礼仪
击剑最早是源于欧洲绅士的一种运动,十分注重比赛礼仪,可以培养练习者尊重对手、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8)培养对快乐和激情的体验能力
击剑运动,能够使人在双方的对抗中,享受博弈的乐趣。可以释放压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刺激奋发向上的斗志和热情。这是一项既不易产生运动伤害,同时又充满刺激的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