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运动是一项集跑、跳、投、传、球、击、触、滑、扑等多种运动技巧于一身的、特色鲜明的球类体育项目。该项目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技巧性和游戏性特征。参加棒球运动,有助于开发选手们的空间判断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同时也给选手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自我表现机会。就国际社会的开展情况来看,美国、日本的棒球运动开展的尤为出色,颇受本国民众喜爱,其影响甚至扩展至全球,棒球也因此被两国奉为“国球”。
(一)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
棒球运动历史悠久。考古学界早就在古希腊和古印度时期的一些壁画遗迹上,发现了有类似打棒球的图案。建造于公元前 2000 年班尼哈山(Beni Hasan)的墓穴中,同样发现有女子球类游戏的画像。这些发现从侧面佐证了棒球运动历史悠久的客观事实。而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棒球运动则发源于美国。据说,英国人移民到美国后,他们别出心裁,将板球(cricket)游戏和波士顿地区人们常玩的跑圈子(rounders)游戏进行融合,从而形成近代棒球运动的雏形。
1839 年,美国纽约州柯柏斯镇举行了首次正式的棒球比赛;1860 年出现了职业棒球运动员;1871 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职业棒球运动员组织”(1876 年该组织改名为“全国棒球联合会”);1873 年棒球由美国传入日本。二战期间,美国军人把棒球运动带到世界各地,二战结束以后,棒球运动在欧洲、太平洋地区各国普遍开展起来;1881 年,“全美职业棒球联合会”成立;1884 年“世界棒球冠军赛”在美国举行;1910 年,时任美国总统塔夫脱正式将棒球定为美国的“国球”。
(二)棒球运动传入中国得益于留学生群体
棒球运动在中国落地生根,大致可以追溯至清政府时期的 1872 年前后。此时的清政府已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地,闭关锁国政策在 1840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以惨败的方式得到回应。于是,1872 年的清政府便派出 30 名青年学生留学美国,这批留学生在学习美国先进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棒球运动,并成立了“东方棒球俱乐部”。但由于担心他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潮的影响太大,进而出现过度“美国化”的情况,清政府遂于 1881 年召回了这批留学生。1895 年,在北京汇文书院成立了棒球队。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国内举行的最早的一场棒球比赛应当是 1905 年 2 月在上海举行的。当时的对阵双方为圣约翰大学棒球队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棒球队,最终圣约翰大学队获胜。之后的 1907 年,北京汇文书院棒球队与通州协和书院棒球队进行比赛;1911 年,同盟会在长沙建立了棒球协会,他们以棒球运动做掩护,主要是教习青年革命党人、进步学生投掷手榴弹等作战及自卫技巧。由此,棒球协会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成立,推动了该项目的后期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加快了中国棒球运动的国际化步伐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 30 多个省份的各大城市以及解放军均相继成立棒球队,为棒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 年,国内首届“新中国棒球锦标赛”开赛;1979 年,中国棒垒球协会成立;1981 年 8 月,中国棒球运动协会加入“国际业余棒球联合会”;1985 年,加入亚洲棒球协会联合会;1988 年,中国举办了第一次正式的棒球锦标赛——北京世界锦标赛,参加者都是十一二岁的男孩。1996 年,日本职业棒球队来到中国,与中国国家队进行了两场比赛。中国棒球运动的国际化发展拉开序幕。
2002 年 6 月,PBL 公司安排中国国家队走访美国孟菲斯、田纳西两地,与美国 NJCAA(全美学院运动协会)的全明星队进行比赛,美国大学生全明星队在第五场比赛的第九局,击出戏剧性的“再见本垒打”,以 3 比 2 获胜。同年 9 月,中国棒球协会与王朝体育市场发展有限公司(Dynasty Sports Marketing LTD)签署了一份 6 年的合同,合同期到 2008 年奥运会。合同包括了中国棒球联赛,中国国家棒球队,中国青年棒球联赛,中国高校棒球联赛以及中国青少年棒球选手选拔计划(swing for the wall)的所有商务运作。这一合作,推广内容形式多样,标志着国内棒球运动全面推向市场和社会。2012 年伦敦奥运会,棒球未列入比赛项目。而 2020 年东京奥运会,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