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举办,比赛时间:2017 年 8 月 27 日—9 月 8 日。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主题口号:“全运惠民,健康中国”。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吉祥物:“津娃”。“津娃”取材于享誉中外的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浓郁天津风情,“津娃”手持全运火炬,传递出了全运精神和天津人民期盼“全运”的心愿,而火苗为“13”的形态,又传递出“第十三届”的信息。“津娃”身着象征着富贵、吉祥、幸福的牡丹花,寓意繁荣富强,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美好愿望。“津娃”脚踩虎头鞋,挥舞红色绸带做出跳跃的动作传递出了运动主题的概念。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会徽作品以“奔向未来”作为创意构想的原点,主体形象由“津”“十三”“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组合构成“火炬”的造型,体现全运会“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会徽用书法书写的“津”字体现中国文化特征,倾斜角度和手写的“13”给人以运动感,是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以张开双臂的“津”字寓意:喜迎八方来宾,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体现出天津盛世同心的开放包容心态。会徽的色彩以蓝色为主色调,既体现体育精神,又幻化为奔向未来、承载梦想的彩带。
同时本届全运会还创设了会歌:《光荣和梦想》。
本届全运会共设 33 个竞技比赛项目(含 417 个小项)、19 个群众比赛项目(含 126 个小项),总计 543 个小项。共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行业体协、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 38 个代表团,以及部分城市、俱乐部和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8838 名运动员获得资格,决赛期间,整个赛会参赛规模超过 13000 人。十三运会共选派 3654名技术官员参与各项目竞赛组织和裁判工作,其中手球等 11 个项目还聘请了 58 名外籍裁判员。在参赛规模方面仅次于奥运会和英联邦运动会,也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运动会。
从竞赛成绩来看,本届全运会在射击、举重、自行车、田径、游泳 5 个项目上,有 3 人 4次超 4 项世界纪录,2 人 3 次超 3 项亚洲纪录、9 人 11 次创 11 项全国纪录、1 人 3 次创 3 项全国少年纪录。此外,在游泳、乒乓球等 10 余个项目上,涌现了近 20 名希望之星,比如 10 米台和双人 10 米台跳水冠军张家齐(13 岁),400 米、800 米和 1500 米自由泳冠军李冰洁(15 岁),少年组游泳 4 金 1 银得主王一淳(12 岁)等。她们都是“00 后”运动员的优秀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开幕式,并在开幕式前亲切接见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以及在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奖的运动员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群众性体育纳入全运会,组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就更好起到了举办全运会的作用。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成为第十三届全国运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 设立群众项目,专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同台竞技。让普通中国民众有了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同台领奖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走下看台、走上赛场,零距离感受体育拼搏精神带来的荣耀与快乐。
(2)全运会更加贴近、惠及百姓。让广大群众共享全运会带来的快乐、健康、激情和成果,真正做到办好全运为全民,办好全运靠全民,办好全运惠全民。同时,突出文明办赛、公平公正竞赛原则,突出体育搭台、经济交流、文化繁荣的天津特色,坚持廉洁办赛、节俭办赛的方针。
(3)金牌榜、奖牌榜退出全运舞台。围绕“奥运争光计划”的全运会奥运金牌积分也被全面取消。这种变化,是对以往全运“唯金牌论”催生出一系列违背体育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怪现象”的一种纠偏,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4)“跨省组队”显示出强大实力,成为全运赛场一大亮点。本届全运会,在 10 个大项 49个小项上,共有 279 支跨省组合队参赛,涉及 870 名运动员。在 37 个小项上获得了金牌,夺得金牌比例达 75.51% ;46 个小项上获得了奖牌,夺得奖牌比例达 93.88%。
(5)体育粉丝暴涨,体育精神深入平民百姓。从职业运动员们的竞技大会,到如今全民参与、粉丝暴涨。体育影响力增强。第十三届全运会的最大亮点除了全民参与之外,更让人看到了中国体育明星背后的巨大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全运会的诸多变革,正在迎来“新生”,而全运会产生的“粉丝”效应,也将成为中国体坛未来值得研究的一个饶有意义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