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全运会运动项目文化研究 >>射箭 >>正文

射箭运动的文化内涵

字体:【
分享

中国的射箭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射箭运动纵然世界各国都在开展,唯有中国赋予射箭,修德修身的文化内涵。现代射箭运动在当今世界上分了这么几种类型,反曲弓、复合弓、传统弓等。这些弓都各有其特点,大都是为了射准,射准的基本理论都是相同的。传统射箭的训练理念,指导思想,实际上说的是中国的哲学观、方法论。古人讲的射箭之道,实际上讲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怎样调整自己,去顺应“天意”(客观规律)。如何射准,存在着一套合乎“天意”的标准动作。人需要不断练习,不断调整,不断领悟,找到自己的“天意”,并从内到外,调整自己达到“天意”的要求。这需要在长期规范训练下,在“反求诸已”的过程中,在做到“顺应天意”的那一刻,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人弓合一的境界,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传统射箭运动,主要是为了享受那种汇聚心神、修炼身心的过程。中国的射箭历史和文化在世界射箭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历史上多次出现和射箭有关的记载和活动:后羿射日传说、西周“六艺”、射礼、射以观德、百步穿杨等等。

(一)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 10 个太阳一起出现,烈焰焦烤,江河干涸,大地龟裂,草木枯死,百姓遭受空前的灾难。于是,玉帝派遣天神后羿下凡,赐给他“彤弓素矰”,为民除害。后羿面对苍穹,弯弓搭箭,一口气射落了9个太阳,吓得最小的那个太阳战栗着躲进了扶桑木的浓荫。后羿又一鼓作气,射中了河伯之目、风伯之膝及其他危害百姓的妖怪恶兽,为民除害。于是,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百姓又能安居乐业。历史上,对后羿还有另一种传说:据记载,羿原为东夷族的酋长,带领其善射的东夷族部落,起兵攻夏。羿凭其善射,代夏为后,故称后羿。《左传》说他“代夏政,恃其射也”。后羿不但善射,也善于教射。“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善矢,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往弓,合弓矢而教之射。”(《太平御苑》)

(二)西周“六艺”

我国西周时期,射箭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男人自童年起即普遍习射,射也成了男子本领大小的象征,被称为“男子之事”。男子以不会射为耻,“不能则辞以疾”。《礼记· 射义》记载,周代家中生了男孩,则要用“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礼记· 射义》强调射箭要“内志正,体外直,然后持弓矢省固;持弓矢省固,然后可以言中”,“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说明射箭除了强身健体、增强武艺外。还是培养人品质和素质的良好手段。据《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说明当时对于包括射箭在内的武艺极为重视。西周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并根据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的内容。如 13 岁的少年学舞勺(各种文武);15 岁的成童学舞象(各种武舞);15 岁以后学射、御。

学校中教射箭的方法为“五射”教学法:“白矢”,即射穿箭靶,看见箭镞;“参连”,即连珠箭,三箭连发;“剡注”,即水平箭,箭直插于箭靶;“襄尺”,襄是平的意思,尺指前臂,射时,前臂要平,肘上可以放一杯水;“井仪”,意思是四箭命中箭靶,所射箭要成井字形。这五种教学法为后人射箭提供了一定经验。

(三)古老的射箭比赛——礼射

周朝所举行的“礼射”恐怕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赛了。“礼射”是西周时期尊“礼”思想和礼制的产物,因有礼仪程序等级的规定,故称“礼射”。“礼射”的目的是贯彻尊“礼”思想和等级制,并通过“礼射”来考察射箭人的道德行为。当然,也有习射练武和学习军事的意义。参加“礼射”的人必须按严格的礼仪规定行事,以显示出长幼有序、尊卑有礼。“礼射”分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四种,自上而下,按等级排定。射箭时,必须按不同的等级进行,用的弓、箭、靶、音乐节拍都不同,体现了明显的等级观念。

周朝天子有大射之典,凡有祭祖、神之事,就以射箭来选择诸侯贡士中可以参加祭礼的人;宾射是为天子因诸侯来朝,或是诸侯互相朝会而行的礼射;燕射是天子与群臣娱乐、宴饮时举行的礼射;乡射是春秋两季,地方官举行射箭比赛,习礼兼习射,并以射术选拔贤能之人。即使是大射,天子、诸侯、卿大夫所采用的制度也不同。如:天子用虎侯(靶),诸侯用的是熊侯,卿大夫以下用豹侯。

礼射的核心内容是射箭比赛。每次参加的射手为六名,分为三组,每组两人。赛程共有三轮,每轮比赛,每人均射四支箭。《诗经·大雅·行苇》中曾描述道:“敦弓既坚(才会的雕弓多么刚劲)、四缑即钧(每人都是同样的四支箭)、舍矢即钧(待大家都是发射完毕)、序宾以贤(就凭成绩来定贤能)。”

比赛时,第一轮是初射,由三组射手轮番比试;第二轮,主、客和众宾也参加比试,败者罚酒;第三轮,也是难度最大的,要奏乐,射箭者要随音乐的节拍发射。孔子说:“按音乐节拍射箭,既要听,又要射,真是很难啊!”

(四)射以观德

春秋时期(前 770—前 476),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诗、书、礼、乐、射、御。与传统的西周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大体相同。射,指射箭;御,指驾驭战车。在诸侯兼并,战乱频繁的春秋时代,射、御是最重要的军事教育。孔子本人也常习射。据《礼记·射义》中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其擅长射箭自不待言。但孔子注重体育和健康是以“仁”和“礼”为准绳的。因此,他崇尚礼射。他教导学生说,比射箭既要争胜利,又要讲究礼让——“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中国人将射箭视为最佳的文武兼修之术,贵在于武艺中锻炼情性,涵养内治,在武艺中渗透文德,因此射箭成为中国人德行教化的绝佳法门,两千年来一直传递着“射以观德”的信念。

射箭何以能观德?唐代王琚的《射经》分列出射法十四门,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此后明清两代成果迭见。以清代刘奇的《科场射法指南车》为例,分作外法二十八条、内法八条以及演习法四条,自人体的足部往上,对膝、臀、腹、腰、胯、肋、胸、肩、前肘、后肘、前后腕、左右掌心、左右大指、左右食指、项、口、双目直至头顶等 24 个部位均有严格要求,还需加上执弓、搭箭、矢发、矢落四步对身体几个关键部位的特殊要求,共成二十八法,必须严丝合缝一气呵成,才能精准射中,此为外法。更难企及的尚在内法的修求,应在正心(心无邪念,杂念不乘)、诚意(意在弝前,时思内外)、存神(动止安闲,消除躁妄)、养气(得失皆忘,喜怒不形)四方面做深层次修求,调理全身气息的运行,把握射箭过程中情性、心志、涵养与气脉之间的关系,借助于心气的调养而豁然贯通,完全涤除杂念,归服于心与箭的合一,如此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妙境界。对此,明代大儒王阳明分析极妙,他说:“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王阳明将射艺修养之根本落诸人之内心存养,只有力求内心修养七者完备,方能至于百发百中;心气略有亏欠,必然在射中的过程中露出端倪。20 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名家奥根·赫立格尔先生曾赴日本拜弓道名家阿波研造先生为师,潜心习射,成为欧洲精通东方射艺的第一人,他说:“它不是用体力来射箭的一门技术,而是以心灵来射箭的一条解脱之路,这是悟道见性的禅的境界。”(《箭术与禅心》)这种“禅的境界”,容不得内心有一丝一毫的杂质与虚伪,“射以观德”之直通人心,其不分时代与国界,断然可见。

热点专题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