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十四运会 >>筹备动态 >>正文

陕西:进入“后全运时代” 城市发展迈入新篇

字体:【
分享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是东京奥运会后我国第一项综合性体育大赛,更是2022北京冬奥会前我国举办的规格和水平最高的体育赛事,恰如其分地处于历史交汇处,让本届全运会收获了空前的关注。

回归全运会这一具有62年历史的赛会本身,首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举办更加强化了赛会对城市的影响。

赛事只是“催化剂”。在“后全运时代”,全运留下的——拔地而起的崭新场馆,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和热烈的全民健身氛围,给西安、咸阳、汉中、韩城等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全运会为陕西未来发展增添了重要的新内容。

高标准保障的体育盛会

第十四届全运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节点举办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在疫情背景下,既要保证办一场高质量赛事,又要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对于陕西而言,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为此,陕西省上下提高认识,筑牢安全屏障,各项保障上精准发力,做细做实,确保不留任何隐患。

在安全保障方面,十四运会对运动员、媒体等涉赛人员制定了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措施,西安市在没有一例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的情况下,在一些重点区域进行全员核酸检测。为了保证全运会食品安全,陕西省多次召开食品药品安全保障部工作会议,落实各项工作,举办食品安全抽检专项培训,加强食源性兴奋剂及兽药残留检测工作。同时不断强化交通保障功能,提供快捷准时的出行服务。

在赛事场馆方面,陕西共有51个比赛场馆用于十四运会。其中,位于西安港务区的主场馆——西安奥体中心是目前西北最大的体育中心,包括6万个座位的体育场、1.8万个座位的体育馆和4000个座位的游泳跳水馆。在全运会比赛结束后,西安奥体中心也将继续承接国际赛事、演艺活动,并拟向公众开放。据十四运会组委会新闻宣传处处长郑璐介绍,与主体育场呈“品”字布局相对而立的是游泳跳水馆及室内体育馆,前者可举办游泳、跳水、水球等国际标准赛事;后者的场内则可实现冰场和篮、排球场地的快速转换,可满足16个项目的国际级比赛需求。

在信息技术保障方面,十四运会开创了智慧全运“陕西模式”,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到赛事各项业务当中。

此外,全运会期间,陕西省共90余万人奋斗在13个赛区的各条战线。自十四运会第一场正赛开赛以来,仅赛会志愿者累计上岗超过12万人次,城市志愿者累计上岗超过10万人次,社会志愿者累计上岗约28万人次。在交通保障方面,陕西各级交通保障团队共投入车辆2881辆,出车约79000台次,为52万人次提供服务。从前期建设的全面发力、防疫屏障加速形成,到办赛理念的创新与踏实践行,全运会期间各项工作高效有序,以最硬核的赛事保障措施体现着“陕西担当”。

2023年,西安还将迎来亚洲杯的举办。一个城市能够“接二连三”承办这种高级别赛事并非偶然,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厚积薄发,也是凭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西引力”的最好体现。

全运加速城市建设更新

对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而言,高规格的大型赛事,往往是城市格局发生变化、新城市区域崛起、城市面貌提升的最佳契机。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广州和杭州亚运会,这一点毋庸置疑。

本届全运会主会场设在西安市,场馆分布在陕西各个城市。借助全运会的东风,陕西各地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彼此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发展格局日趋完善。全运会开幕当天,“绿巨人”D5291次列车驶出铜川东站,结束了铜川20年无铁路客运的历史,也首次实现了复兴号列车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全覆盖。

西安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曾有不少历史欠账,影响了城市形象,群众意见很大。举办全运会成为契机。西安市力求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今年6月29日,西安市11个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建成。这些项目涉及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方面,既有助于办好全运会,又为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当天竣工的西安灞河元朔大桥将西安市行政中心到奥体中心区域的通行时间缩短到15分钟左右,有力推动了灞河右岸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和会议会展等产业发展;西安市最大的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被誉为“世纪工程”的幸福林带项目已对外开放,以“丝路上的城市绿洲”形象吸引了八方来客。

不止西安。借助全运会契机,整个陕西的方方面面都在加速推进,优化城市规划设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提升道路、整治生态环境,加快重要区域重点项目建设。

据统计,陕西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861个,提升改造背街小巷599条,打通断头路59条,完成绿化建设提升项目163个,新增城市绿地2700公顷,“三河一山”环线绿道全线贯通开放。

全运会的到来带来了一个个体育新地标,也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区域发展的新活力。一批惠及民生福祉的项目陆续建成,也为持续改善民生,打造高品质生活奠定基础。

全民健身奠定产业基础

为民,惠民,让群众在赛场当主角。自十三运会开始,全运会就增设了群众比赛项目,到了十四运会,共设立了19个大项、185个小项,陕西“民间高手”热情高涨,参加了全部大项的角逐。

全民全运,重在全民参与。据悉,在筹备十四运会的过程中,陕西把“全运惠民八大工程”贯穿始终,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重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根本方针,使“全民全运”理念掷地有声。陕西通过实施“全运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全运会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

在这短短几年间,八百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建成投用,陕西省市县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和社区、镇(街道)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超过2.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已达到164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超过40%⋯⋯

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民生盛会,赛事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正在悄然间发生。陕西通过举办全运会,当地群众的运动热情也在逐渐升温,必将带动陕西的体育消费。今后,体育用品商场、健身俱乐部等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陕西,尤其是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体育+”撬动经济科技提升

全运会在点燃三秦百姓运动热情的同时,也成为吸引全球目光、拉动陕西及西安旅游的一大引擎。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筹备全运会的5年间,西安GDP重回全国前20强、增速也一度排名全国第一,此外还跃入“千万人口俱乐部”。同时,“全运经济”时代,体育及其相关的运动场景延伸出了更多的消费场景和消费触点,让体育经济不再局限于运动场馆,而是走进购物中心、街区商业、公园绿地,增加了消费市场的新动能,衍生出更多“消费3.0时代”中拉动消费市场发展的“新经济”模式。

在西安,发展“体育+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已经成为西安体育金字招牌的“城马”“西马”,还是2020年西安首次推出的拥有40条线路、涵盖176个打卡点的“西安全运游”,作为体育旅游重要抓手的观赛旅游、赛事旅游在西安已经日益成熟。

“体育+科技”给赛事带来了诸多亮点。十四运会加大了5G应用力度,众多高科技手段融入场馆建设和赛事管理,为运动员高水平发挥提供了有力支撑。“体育+文化”同样给陕西带来了新的活力,由吉祥物“秦岭四宝”衍生的文创产品带来可观销售额⋯⋯

全运,为陕西的综合实力提升提供了契机,为城市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国报道》2021年10月刊)

热点专题
相关链接